連“反重力”的定義都沒有,樓上的各位在那扯什么蛋呢。
' I8 r5 _/ Y8 F: `7 {. d( V5 r
0 E5 s! @" v( I1 G. p“傳說中的反重力科學”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科學術語,而是指人類長期以來對“抵消或屏蔽引力”這一設想的探索與幻想。它融合了理論物理的邊緣猜想、實驗現象的爭議解釋,以及大量科幻作品的想象,因此常被稱為“傳說中”的技術。- C5 r4 g: H1 V8 z6 ?
; W m4 ?( W. I# r {' m2 c反重力(anti-gravity)是指通過某種技術手段,使物體不受引力(如地球重力)影響,甚至產生排斥引力的效果。: Q" y; l9 u: v
它不是指用其他力(如空氣升力、磁力)來平衡重力(如直升機、磁懸浮列車),而是希望直接干預引力場本身,讓引力“失效”或被“屏蔽”。
, Q. U9 {% [+ g$ Z“反重力并不是失重狀態,也不是用別的力平衡引力,而是通過科技干預,使引力場對物體不再起作用。”4 r; d1 [; p. J4 S" I
\# Y7 L# V. b7 h* A1 w) p
目前主流物理學(廣義相對論 + 量子場論)并未證實反重力存在,但留下了一些“理論縫隙”:# y1 M9 V9 b- K9 D9 `- @
1. 負質量假說
* G1 v4 i7 Y. b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沒有排除負質量存在的可能性。. Q5 N1 G, E3 W5 f( c
若存在負質量,它會排斥正質量,從而產生“反引力”效應。
& c/ ` @2 n3 Y$ P4 V+ \" ]但至今從未觀測到負質量物質。
7 M; i; a" W# n+ U* a9 X' R* F2. 引力子與屏蔽
# f/ b- V }9 ^ G8 \3 } Z引力在量子理論中被假設由“引力子”傳遞(尚未發現)。+ @- I+ M. g6 o1 B. [( W ^7 c6 [$ z
若能屏蔽引力子,理論上可實現“引力屏蔽” → 反重力。( W$ X- ]3 j& ~& C5 X
目前純屬假設。
4 f' d2 Q9 Q# l' B( H+ X3. 廣義相對論的限制
. _ I$ ]2 v- q0 I6 ?- ?愛因斯坦理論中,引力是時空彎曲的表現,不是一種“力場”可被簡單屏蔽。
( y" d# E; u/ T' e9 t" _因此,在廣義相對論框架下,真正的反重力極難實現。
0 B- t/ }8 |8 x
! p; T) Z- W% F) X9 l盡管缺乏理論支持,但一些實驗曾引發轟動:
- Q8 {$ o: ~1 P l5 j2 M5 |1. 別費爾德–布朗效應(Biefeld–Brown Effect)7 J. R, ]2 g# a& y3 ~- s! Z# |
1920年代,托馬斯·布朗發現:高壓電容器在空氣中會產生微弱推力。4 V2 V+ {; ]: Z" Y6 J& V
被稱為“飄升機”(Lifter)。
( n! t3 g) O: c& ?) FNASA 2004年測試結論:這是離子風效應(空氣電離后碰撞產生推力),在真空中無效,不是反重力。% b# E5 v- X: l6 Z; u0 t
2. 波德克列特諾夫的旋轉超導體實驗(1992)
. O e. i" S9 a/ v, u' x聲稱高速旋轉的超導盤上方物體重量減少約2%。/ v% C5 b/ W6 U4 R
引發NASA、波音公司關注(如“GRASP項目”)。7 [5 R- d9 W! J" |
但全球多個實驗室無法復現,主流科學界持懷疑態度。
+ Y1 j u. g4 p3. 哈金森效應(Hutchison Effect)
+ l0 }! P1 U0 O O聲稱通過強電磁場使金屬懸浮、變形。8 _1 X& S6 o+ D S3 o% k
缺乏可重復性與同行評審,被歸為“偽科學”或未解之謎。 |